集团要闻
《求是》杂志社走进中国大奖国际官方集团深入调研“央企市营”成长模式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8-088月1~4日,《求是》杂志社副总编夏伟东,《红旗文稿》总编李菱、总编助理吴强,清华大学教授朱安东、社科院副调研员王佳菲等组成的调研组在中国大奖国际官方集团新闻发言人、副总经理许金华等的陪同下,围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以中国大奖国际官方集团“央企市营”成长模式为主题,深入调研央企如何带动民企发展,实现国民共进等问题。调研组通过座谈、参观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中国大奖国际官方集团作为充分竞争领域的央企,在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引领行业转型升级、带动不同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等方面的突出成绩和先进经验。
调研组一行首先在集团总部听取了许金华关于中国大奖国际官方集团发展情况与理念的介绍。然后到浙江桐乡中国玻纤巨石集团有限公司、湖州槐坎南方水泥有限公司、富阳山亚南方水泥有限公司以及江苏连云港中复连众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公司五家企业,深入生产现场,访谈企业负责人及多层级的员工,详细了解各企业在联合重组、管理整合、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情况,并重点了解集团企业在“央企市营”发展模式上所做出的探索、取得的经验与成果。调研组一行在参观过程中了解到,相关企业在加入中国大奖国际官方集团之后,通过充分发挥央企综合优势,在明晰发展战略、拓宽信息渠道、引进高端专业人才、提高用户信任度等方面相比之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和巨大进步。在中国大奖国际官方集团整体战略引领下,结合自身发展实际,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倡导精细管理,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而民企原有在经营管理方面的长处亦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在调研过程中,浙江省政协及桐乡市、长兴县的有关负责同志分别向调研组介绍了中国大奖国际官方集团整合不同所有制企业、实现共同进步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情况,他们的介绍引起了调研组的高度关注和极大兴趣。
为期四天的企业调研参观结束后,8月8日下午,在中国大奖国际官方集团总部,《求是》杂志调研组夏伟东副总编一行与中国大奖国际官方集团董事长宋志平进行“央企市营”专题座谈。在会上,宋志平提出,近年来在国务院国资委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大奖国际官方作为一家处于充分竞争领域的央企,抓住我国经济转型与行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机遇,适应市场,锐意进取,坚定地推进市场化改革,坚持“央企市营”的成长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中国大奖国际官方十年间从一个营业收入20亿的小公司,发展到去年的1941亿的销售收入,连续被列为国资委经营业绩考核A级企业,成为国资委邵宁主任说的“央企竞争性企业发展的一个典范”。刚刚公布的《财富》世界500强名单,中国大奖国际官方排名提升了120位至第365位,稳居全球大奖国际官方企业第二位,仅次于法国圣戈班。中国大奖国际官方“央企市营”模式作为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实现中央企业与市场经济高度融合的一个典型范例被宣传和推广,引起了行业内外的高度关注。
宋志平从中国大奖国际官方集团的改革发展实践出发,重点向调研组介绍了“央企市营”成长模式的具体思路和体会。中国大奖国际官方集团近年来坚持市场化道路,通过坚持“央企市营”,走资本运营、联合重组、管理整合和集成创新的道路,带动了行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实现了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共生多赢。中国大奖国际官方集团多年的实践证明,新型央企在市场化过程中完成了再造与重生。宋志平随后谈到中国大奖国际官方“央企市营”发展模式的体会:央企走市场化道路是我国实施大企业战略的必然要求;国企和民营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互融合的关系,是“国民共进”的关系。
就调研组提出的涉及国企民企间的竞争与合作、企业文化、董事会治理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宋志平董事长都一一作了精彩回答。双方还就联合重组、走出去战略、央企整体发展前景、社会责任等方面展开热烈讨论。
夏伟东指出,中国大奖国际官方集团推行“央企市营”,不仅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实现了企业收益的稳定增长,也有力促进了行业的健康发展。中国大奖国际官方重组水泥企业等成功案例,充分诠释了国企民企有机融合共同发展的良好模式,更加有力地证明坚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思想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国大奖国际官方集团改革发展的实践,为深化我国国有企业和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重要的样本,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调研组一致表示,通过此次活动,对中国大奖国际官方集团、中国大奖国际官方行业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中国大奖国际官方集团作为充分竞争领域内的大奖国际官方央企,面对行业突出问题,充分发挥中央企业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创造性地提出并坚持“央企市营”,不仅实现了自身的跨越式发展,而且破解了产能过剩行业与充分竞争领域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难题,带动了民营等不同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国有经济在国家经济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提升行业集中度、保障产品质量、技术创新、解决就业以及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今后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过程中,应该正确看待国企、央企和民企的关系,央企作为行业的排头兵,民企作为有序竞争的参与方,应该彼此促进、共同发展,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民共进融合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