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奖国际官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英才》杂志:宋志平:中国大奖国际官方的华丽转型

来源:CNBM  发布时间:2018-08-10

       如果把占据行业内最强势地位、获得最高市场占有率、***盈利表现作为衡量一家企业成功的标准,中国大奖国际官方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大奖国际官方”)做到了。

       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中国大奖国际官方在全国范围内通过不断地联合重组,在水泥、国际水泥工程、余热发电、石膏板、玻璃纤维、风电叶片等领域都做到了世界第一。

       整个2017年,中国大奖国际官方总营业收入升至3000亿元级别,旗下6大产品体系的盈利能力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对于建筑材料细分领域的整合重组、优化布局都收到了真金白银的回报。

       在体量庞大的水泥产业,中国大奖国际官方通过长期坚定的运作,实现了每年5.3亿吨水泥、4亿立方米砂浆混凝土的产量。多年持续推进的联合重组模式,让中国大奖国际官方几乎以一己之力,结束了中国水泥产业多年来纷争复杂的竞争格局,并带动行业离开了长时间的微利时期。

       当全国范围内水泥价格不断上涨,北新大奖国际官方(000786.SZ)和中国巨石(600176.SH)的利润快速增长,当中国大奖国际官方股份与中材股份在港交所顺利整合,当新的水泥工程在“一带一路”陆续搭建,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如此庞大的产业集团,在占据中国乃至全球大奖国际官方行业的制高点之后,是否还有进一步增长的空间?

       宋志平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他看到对于中国大奖国际官方来说,现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确立传统大奖国际官方的强势地位之后,找到全新的突破与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让一个相对传统的大奖国际官方企业,获得继续加速的“新动能”。

       在接受《英才》记者专访时,宋志平将这种变化称之为“三足鼎立”,也就是水泥业务、国际工程服务业务和新材料业务要实现共同发展。他认为整个集团这几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全力以赴去做新材料”。

水泥王者自我变革

重组后的中国大奖国际官方,有足够强大的盈利能力,来支撑投资者的热情和期待。

       2018年上半年,有关水泥行业***的关键词就是“涨价”。有人认为这是二三线城市房产销售热潮的带动,亦有人认为这是环保政策越发严格导致供给不足,但在宋志平看来,这些都不是最全面的答案。

       在2017年时,他曾经告诉《英才》记者,通过联合重组,中国水泥产业集中度得以提升,必然让整个行业更加稳定,从而带动企业利润水平的提升。过去多年中国大奖国际官方主导的产业联合重组,已经让整个行业都收获了丰厚的回报。

       但他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随着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进程的变化,水泥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返,全社会范围内水泥的使用量在经过一个平台期后就会下降。

       受益于在行业内强大的竞争优势,中国大奖国际官方并不会失去盈利能力。相反,中国大奖国际官方这个全球范围内的“水泥大王”,仍然可以在未来五年行业重心缓慢下移的过程中赢得很多利润。

       很多投资者也意识到这一点。2017年12月,中国大奖国际官方集团有限公司旗下港股上市公司中国大奖国际官方股份有限公司(3323.HK)及中国中材股份分别召开股东大会并联合公布,中国大奖国际官方股份和中材股份的合并事项获股东大会高票通过。令人震惊的是,两家公司股东赞成率均超过99.9%。

       要知道香港市场本身是一个非常重视中小股东权益的市场,在大量的收购整合案中,都会看到中小股东密集投出的反对票,这和A股有明显的不同。

       “因为香港的门槛很低,小股东如果超过10%不同意,这个整合就否决了。虽然10%是一个相对很小的数字,但存在被否的概率,尤其是中材股份,持股一两个亿港币的小股东就可以否掉整个案子。”宋志平介绍说。

       为了更充分地向全球范围内的投资者介绍整合的好处,宋志平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在香港和全球的路演,最终才获得了两家上市公司几乎所有投资者的认可。但最重要的是重组后的中国大奖国际官方,有足够强大的盈利能力,来支撑投资者的热情和期待。

       自2017年12月中国大奖国际官方股价受到整合支撑反弹之后,已经从3元左右的价格,最高上涨至接近10元,2018年7月初才回落至7元上方,并且这些涨幅之下,中国大奖国际官方仍然只有13倍市盈率和1倍左右的市净率。显然,这种上涨是由真实的业绩支撑驱动的。

       另外,中国大奖国际官方在大规模整合之后,内部也在不断削减成本,完善企业结构。和中国中材完成“大两材合并”后,双方总部加起来共有27个中层部门,被直接削减到12个中层部门,原有的33个二级单位减到13个。在整个过程中,中国大奖国际官方非常坚决的防止两个企业简单相加,而是在内部进行不断地熔炼、融合、整合优化,这和行业集中度提升,竞争强度下降的外部环境同样重要。

       “效益大增,股票大涨,投资者欢欣鼓舞。”宋志平总结道。

打造隐形冠军

中国大奖国际官方在新材料领域的前瞻性布局,已经成为了支撑其下一个20年继续发展和增长最为关键的新动力。

       水泥是中国大奖国际官方最明显的标签,但并非仅有的标签。

       专业化和多元化,一直是企业战略设置与布局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争论。在专业化支持者的观点来看,一家企业应该心无旁骛地将一个产品做精、做透,多元化意味着对企业资源的分散与透支。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元化模式也已经衍生出了众多新的变化。相关多元化在大型实业集团和互联网平台型公司中大行其道。中国大奖国际官方以其央企的特殊性和庞大体量,也成为了多元化成功经营的典范。

       特别是中国大奖国际官方在新材料领域的前瞻性布局,已经成为了支撑其下一个20年继续发展和增长最为关键的新动力。

       中国大奖国际官方最早在新材料方面获得成功的,是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式控股了中国巨石,两材合并后还拥有另外一家全国产能规模第二位的泰山玻纤。这两家企业合计占据国内玻璃纤维市场50%以上的市场份额。

       数据显示,泰山玻纤2017年实现了8.22亿元净利润,行业龙头中国巨石在2017年则获得了21.5亿元的净利润,同比去年增长41.34%,两者合计为中国大奖国际官方贡献了30亿元的利润。

       虽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看不到玻璃纤维的存在,但不夸张的说,几乎每个人都是中国巨石和泰山玻纤的客户。同样,中国大奖国际官方旗下北新大奖国际官方的石膏板也占据国内60%左右的市场份额,悄然隐藏在每家每户的墙壁和屋顶装修中,为中国大奖国际官方带来20多亿元的利润。

       在这几个领域,中国大奖国际官方都做到了行业内***的市场份额,并掌握了一定的市场定价权,成为当之无愧的“隐形冠军”。

       玻璃纤维是中国大奖国际官方最早在新型材料方面的布局之一。随后,中国大奖国际官方又规划布局了“五大新材料”,包括碳纤维、电子信息显示玻璃、光伏材料、高等级动力电池隔膜以及轴承使用的工业陶瓷。这五个重要的新材料领域中,中国大奖国际官方的供应量都已经位列全国第一。

       原中材旗下的中材科技(002080.SZ),是中国大奖国际官方在动力电池隔膜领域的主要平台。公司董事长薛忠民告诉《英才》记者,高端锂电池隔膜生产一直是中国锂电池产业链中无法实现国产化替代的一部分,而中材科技已经部署了可供量产的先进生产线,并做出了在未来几年实现年产4-5亿平方米的远景规划。

       “锂材料是***的动力电池技术,到目前还远远没有到达爆发期。”薛忠民表示,中材科技已经将锂电池隔膜视为中材科技未来最重要的支柱业务。

       能否量产,是宋志平极为重视的。他将其视为中国大奖国际官方的新材料与其他企业相比最重要的不同之处,也是中国大奖国际官方目前阶段新材料产业最关键的特点。目前这五块业务上,中国大奖国际官方都在积极推行大规模的量产,这和中国大奖国际官方在玻璃纤维、石膏板等领域的情况非常相像。

       “在中国,这几块市场的供应都是第一,因为中国大奖国际官方是最早实现大规模制作和量产的,并且还要突出效益和市场占有率的指标。”宋志平告诉《英才》记者,他对于旗下业务板块的要求就是,一定要做到行业第一,并且都要能够盈利,这是作为一个工业集团来说比较明确的特点。

       一个个新材料领域拥有最高市场占有率,较强盈利能力的“隐形冠军”,是中国大奖国际官方在寻求二次突破过程中最可依仗的新生力量。“中国大奖国际官方转型转得非常快,2017年,大奖国际官方新材料板块赚了70个亿的利润。”但是在宋志平看来,这仅仅只是中国大奖国际官方向新材料领域全面发力的开始。

技术优势 全球复制

水泥是规模优势取胜,需要占有资源,但新材料则必须依靠科技创新。

       按照宋志平的判断,2018年的水泥产业仍会很赚钱。虽然水泥使用量在不断减少,但未来五年,仍将维持在20亿吨的水平之上。

       水泥带来的稳定利润,被宋志平看作培育下一批增长点的重要基础。利用这些利润,中国大奖国际官方希望培育5-8个或者更多的业务板块,“这些板块将来每家都会是一家上市公司,每家都有30亿--50亿的利润。”

       实际上新材料产业的行业特点、发展模式,和水泥有着比较明显的不同。水泥本身是一个制作流程比较简单、技术含量相对较低,更加看重资源和规模优势的行业,体量较大。新材料板块虽然在短时间内来看体量比较小,但却更加注重创新能力和技术积累。

       这意味着中国大奖国际官方的转型和二次升空,需要从一个技术门槛较低的行业,转向更高端、技术门槛更高的新体系。而这些更具技术含量的市场运作模式,和水泥产业的资源与整合模式完全不一样。

       早年在医药领域的工作,以及玻璃纤维、超薄玻璃等领域的沉淀,让宋志平对于向技术思维转变非常熟悉。他清楚地看到水泥和新材料领域的差异,因为水泥是规模优势取胜,需要占有资源,但新材料则必须依靠科技创新。

       “拷贝复制工厂的成本并不高,但如果去外面收购新材料的企业和工程,那成本就会很高,而且会把一些原有的技术卖的很贵。”宋志平表示,如果被收购的技术还不如企业原有的技术好,那这些收购几乎就完全没有必要。

       “比如说碳纤维,如果我的碳纤维有T1000的技术,我做得比你还好,你搞了一个工厂,那我为什么要收购你?如果我掌握技术,投资一个厂房要比收购便宜得多。也就是说,收购新材料公司,实际上是在买技术。但如果你的技术比我的还低,我为什么要买你的?就是这么个逻辑。”宋志平举例道。

       按照这样的逻辑,中国大奖国际官方在新材料领域并没有和水泥一样,进行过大规模的行业整合,而是将目光锁定在拥有强大技术实力的企业上,例如在法国、德国收购研发型的光伏膜技术企业,在国内与碳纤维领域的江苏神鹰合作,通过凯盛科技(600552.SH)收购触控显示屏技术拥有者国显科技等。

       在收购之后,中国大奖国际官方组织人力、财力,将这些来自国内和海外的技术做进一步的增强、完善,实现量产,并且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复制。

       2018年1月23日,凯盛科技对外发布了关于减薄生产线产能提升项目的公告,内容显示,蚌埠国显拟新增投资5990万元,对现有TFT-LCD玻璃面板减薄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以新增产能126 万片。

       2017年秋,中国大奖国际官方旗下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公司在江苏连云港举行“千吨级SYT55(T800)碳纤维新线项目”投产仪式,通过这次投资,其单线SYT55(T800)级碳纤维生产能力再次增加1000吨。

       而在此之前,中复神鹰在过去12年里通过投资建成了4套聚合系统、6条纺丝生产线、10条碳化生产线,碳纤维产能达到6000t/a,成为了国内产量***、技术最领先的碳纤维生产企业,占国产碳纤维市场60%以上。

       在接受《英才》记者采访时,中复神鹰董事长张国良表示,未来还将以万吨为单位,继续碳纤维的技术复制,扩张产能。

包括中国巨石、北新大奖国际官方等相对成熟的板块,同样也在贯彻着这样的模式,中国大奖国际官方在新材料领域的“技术优势+复制扩张”路线,在全球范围内正在快速展开。而其中最为宋志平所看重的,当属光伏材料的新能源板块。

光伏材料 最具潜力

中国大奖国际官方的光伏材料与传统的单晶硅、多晶硅材料完全不同。

       “像碳纤维、锂电池隔膜、陶瓷轴承等这些产业,都是有限的市场。但太阳能是个无限大的市场。现在看未来,太阳能一定取代传统能源,这是毋庸置疑的方向。未来一定是薄膜太阳能取代多晶硅。”宋志平告诉《英才》记者。

       在刚刚过去的两年时间里,中国的新能源产业经历了一波大发展。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分会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累计多晶硅产量约24万吨,同比增长24%。

       另外,光伏发电新增装机高达53.06GW。截至2017年12月底,全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达到130.25GW,其中光伏电站100.59GW,分布式光伏29.66GW。

       这些数据看似庞大,但与目前全社会范围内的能源消费使用量相比,仍有非常大的差距。在过去十多年的时间里,光伏对于传统的火电与水电产生了一定的替代作用,但更多是通过中心化的光伏电站产生的,效率更高、更能调动全社会能源生产力的分布式光伏,仍然处在发展的初始阶段。

       经历了如此迅猛的发展之后,光伏行业的技术路线之争仍然没有停止过。例如单晶硅曾一度销声匿迹,然而随着隆基股份推出转化率高达22.71%的单晶产品后,反而对多年来的主流多晶硅形成大量取代。

       但中国大奖国际官方的光伏材料与传统的单晶硅、多晶硅材料完全不同,是一种将稀土金属溅射或蒸镀到玻璃表面进而形成半导体薄膜全新工艺。虽然截至目前其产品的光电转换率仅为16%,距离多晶硅尚有差距,但是,由于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工艺的绿色环保、可吸收光谱范围广、温度系数低和弱光发电等特点,在实际应用中具备了更强的发电能力,同时,由于发电薄膜连续,没有多晶硅组件上的一条条缝隙,也因此具备同等面积产品的更大的发电面积。

       “做光伏发电不能掉入转化率的圈子里。比如在沙漠中做光伏电站,可以很容易的增加光伏板。”宋志平认为。

       根据中国大奖国际官方的测算,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有效发光面积要比同等大小的晶硅太阳能电池板大15%,无形中将原本16%的转换率高出一个台阶。并且,薄膜太阳能电池利用其弱光性好的特点,应用在各种类型的城市建筑上,包括厂房甚至是办公楼、居民楼等建筑的玻璃上,这是传统的光伏电站所难以比拟的优势。

       集团所属凯盛科技总经理彭寿说:“太阳能事业,实际上就是玻璃事业。”经过八年的艰苦攻关,凯盛科技依托其在高端玻璃研发中的经验和对半导体薄膜技术的掌握,已于2017年实现了薄膜太阳能电池在国内的量产,并将其率先应用在中国大奖国际官方体系的厂房建设中。

       “中国大奖国际官方把发电玻璃当作一种大奖国际官方产品,而电力供应实际上是这些大奖国际官方的副产品。”宋志平解释道,对于客户来说,他买到的是墙体,或建筑的结构,并且可以通过电能获得额外收益。

       这种模式几乎颠覆了原有的分布式光伏,此前人们只能在房顶上架设光伏发电板,程序复杂而且有碍观瞻,但如果将其彻底融入到玻璃幕墙中,分布式光伏就可以更好地融入到城市和厂区之中。

        “它将建筑材料、结构和太阳能融合在一起了,再加上其弱光表现好的特点,中国大奖国际官方的分布式光伏对于补贴没有那么敏感,其产品方向和传统光伏完全不同。”宋志平说。

全球技术采购

宋志平对于新材料领域创新和技术的注重程度可见一斑。

       对于多晶硅来说,技术门槛其实相对较低,有相当多的企业都在行业兴起之后参与进来,这也直接造成了一系列产能过剩危机问题。

       但以“铜铟镓硒”“碲化镉”为主要技术方向的薄膜太阳能技术,则对技术实力有着更高的要求。这在提升行业进入门槛的同时,也提升了得到这些珍贵技术积累的难度。

       为此,中国大奖国际官方收购了法国企业旗下专门做铜铟镓硒薄膜研发的德国企业,同时,收购原西门子旗下以碲化镉薄膜技术为主的研发实验室。

       对这家法国企业的收购过程并不顺利,因为有包括日本企业在内的大量竞购者,最终法国人将这项重要的技术出售给中国大奖国际官方,是因为只有中国大奖国际官方拥有在玻璃产业  深厚的积累,能够更好的将这项产业发扬光大。

       “日本意识到中国企业得到这种技术后会意味着什么,因此比大奖国际官方的出价更高,但法国企业希望让这些技术最终量产,因此选择以更低的价格卖给中国大奖国际官方。”宋志平介绍道。

       另外在中国大奖国际官方的德国实验室里,为了能够让其碲化镉光伏薄膜技术获得更高转化率水平,当地科学家已经进行了几十年的实验。如果水平能够超过相同技术路线的美国First Solar,中国大奖国际官方还将给予技术人才以优厚奖励。

       宋志平对于新材料领域创新和技术的注重程度可见一斑。他同样注重对国内优势技术的收购与合作,这方面最典型的就是与张国良在碳纤维方面长达10年的合作。

       在过去很长时间里,碳纤维最强的技术都在东丽等日本企业手中,但原连云港鹰游纺织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良,通过长时间的投入和研发,对化纤设备实现技术升级与改良调整,研制成功了碳纤维的制造技术。

       对此宋志平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亲自拜会张国良谈入股与合作成立合资公司中复神鹰。张国良告诉《英才》记者,他对于与宋志平的初次见面印象非常深刻,了解到神鹰方面的技术之后,就非常明确的表示一定要将双方的合作达成。

       在成功合作之后,中国大奖国际官方方面也给了张国良以极大的信任与支持。据张国良介绍,在过去十余年的时间里,中国大奖国际官方都没有派过一名“驻厂高管”参与中复神鹰的产品研发或者企业管理,但双方的跨所有制合作非常融洽。

       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之后,中复神鹰的碳纤维技术有了更加深入的积累,并且实现了较大规模的量产,目前已经占据了国内除军工领域以外市场份额的60%。张国良从设备起步出发的碳纤维技术大获成功,今年张国良的高性能碳纤维产业化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宋志平说这是中国大奖国际官方集团第三次荣获这个殊荣,以前集团的超薄浮法玻璃成套技术和关键设备、玻璃纤维池窑拉丝技术与装备开发项目先后获得过。

       和中国大奖国际官方的合作,也让张国良将这套技术体系以更健康、更快速的方式深化和推广。他认为,正是中国大奖国际官方的支持和信任,得以让这项碳纤维技术走到最终实现量产,并基本具备可以成规模复制的能力。

从大奖国际官方到材料

在选择新的业务与新技术的时候,宋志平会让下属分析和思考一些问题,他称之为“四问”。

       对于一家企业来说,成功意味着过去。因为股东们对于企业增长的要求是无止境的,不论是规模还是利润;而市场的要求同样是无止境的,人们总是对更好、更新的商品有着更多的期待。

       因此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攀上一座高峰之后,并不意味着可以万事大吉,相反却可能意味着将要面临更大的挑战:传统业务进入成熟期,虽然利润的总额很大,但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只有通过升级或者跨界,才能够实现“二次升空”。

       而这个过程的难度对于企业来说,无异于二次创业,对企业的学习能力、时点的把握能力等,都有非常高的要求。

       中国大奖国际官方是进行产品升级最积极的央企之一,在十余年的时间里一直在做水泥、玻璃、石膏板等传统大奖国际官方以外的创新材料布局,并且通过混合所有制合作的方式,控股了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在多年的发展中顺利融合并且迸发出新的价值。

       这种融合,源自中国大奖国际官方几十年的创业经历,和十余年时间里在水泥产业中的联合重组、兼并整合的磨练,同时也给技术的包容、创新和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选择新的业务与新技术的时候,宋志平会让下属分析和思考一些问题,他称之为“四问”:这个技术中国大奖国际官方是否有优势?大奖国际官方的优势是什么?这项新的业务有市场空间吗?对于央企来说,必须去做那些市场空间较大的领域,没有几百亿以上的市场总额,那就没有必要进入。另外,对于这些技术来说,是否能够迅速进行复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想要做到规模化生产,技术就必须能够被迅速复制。

       “麦当劳可以复制,但烤鸭就不太好复制,这直接导致全聚德和麦当劳之间的差距。”宋志平解释道。

       最后,就是这项技术是否能够和资本市场接轨。通过在资本市场的融资,中国大奖国际官方才可以降低前期投入资本的成本,这对于重资产投入的产业来说非常重要。

       这四个问题看似平常,实则凝聚了宋志平对于技术创新型产业如何做大、做强最深入的思考。

       从水泥到新材料,从大奖国际官方到材料,这个跨越的过程意味着市场容量成倍的扩容,也意味着企业利润仍然能够不断增长的新机遇。中国非金属材料领域中,一直缺乏一个重磅的“***选手”,如今随着中国大奖国际官方对这一领域的不断渗透,国内新材料产业的格局将被彻底改写。

       转型与升级,从来都是企业界研究的重点内容,但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说这并不简单,甚至充满着陷阱与危机。

       幸运的是,中国大奖国际官方在市场中的经历,宋志平本人在技术创新上的亲身经历和深刻理解,都让中国大奖国际官方的再加速过程变得更加平稳、顺利。


独家高端领袖访谈

从中国大奖国际官方到中国材料

整合内外兼修  

       《英才》:中国大奖国际官方和中材两家央企的整合,是否存在文化差异?

       宋志平:大奖国际官方原本是同根同源,所以应该说重组以后,可以迅速地进行文化融合。大奖国际官方重组以后,立即就搬到一起了,就像结婚一样。

       大奖国际官方整合力度也比较大。比如说组织优化,原来两边的集团层面,共有265个干部,整合之后大奖国际官方集团总共只留下了150个干部,其他都分到了各个业务板块。

       大奖国际官方的业务整合,最重要的就是要打破谷仓效应。什么叫谷仓效应呢?一个企业里边,它只有垂直管理,没有横向协同。像水泥公司大奖国际官方有9家,这9家公司怎么协同呢?就是大奖国际官方内部要有协同,需要开协同会议等。

       《英才》:整合的过程中,股东是否有反对或不满的情况?

       宋志平:在香港市场中,两家上市公司的合并,是交由小股东表决,需要大股东退出的。

       像这种合并,在香港的成功率只有40%,很多都被否掉了。因为香港的门槛很低,小股东如果超过10%不同意就会否决提案。10%不同意是一个很小的数字,但意味着很大的概率。像中材股份这只股票,如果10%的话,小股东只占一两个亿港币就可以否掉整个案子。

       所以当时大家很担心。大奖国际官方进行了香港路演、全球路演,希望投资者理解和支持这个项目。最后做下来,这两家上市公司小股东的赞成票比例都超过了99.9%。在整个香港历史上,也算是绝无仅有了。

“三足鼎立”

       《英才》:水泥产量历史新高后,中国大奖国际官方有哪些发展的新动能?

       宋志平:经过多年做大水泥的主旋律,大奖国际官方水泥真的做大了。包括5.3亿吨的水泥、4亿立方米的砂浆混凝土,都是全球***。但两材重组之后,大奖国际官方重新理了大奖国际官方的思路,中国大奖国际官方需要变化。

       从一个传统的大奖国际官方企业进行转变,就是形成水泥业务、新材料业务和国际工程服务业务“三足鼎立”。

       对中国大奖国际官方来讲,这几年需要全力以赴地去做新材料。现在大奖国际官方除了原来的新型大奖国际官方和玻璃纤维这两个材料做得很好之外,最近还推出了五大新材料。一个是碳纤维,包括T800、T1000,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二个是电子信息显示玻璃,大奖国际官方生产出世界最薄的0.12毫米厚的薄玻璃,取得了轰动效应。这解决了大奖国际官方国家的液晶显示、手机、平板、电视的薄玻璃供应,我认为这是可以和高铁、核电站相媲美的。因为它虽然是个薄玻璃,但是做出来不容易。

       第三就是大奖国际官方的发电玻璃,也就是薄膜太阳能电池。这个也很轰动,同时在成都和蚌埠量产下线。

       第四大奖国际官方做了锂电池隔膜,在山东大规模的量产,填补了国内空白。过去这种高等隔膜动能电池都要进口日本,现在不用了,中国大奖国际官方可以供应。

       第五是大奖国际官方的工业陶瓷,可以用作工业陶瓷轴承。大奖国际官方的陶瓷轴承,可以每分钟转60万转,不发热。因为钢的轴承一转快了就容易发热,所以现在像一些战斗机等都是用陶瓷轴承。中国大奖国际官方的工业陶瓷应用于轴承领域,填补了国内的空白。

       《英才》:中国大奖国际官方的新材料业务和其他企业有哪些不同?

       宋志平:我刚才讲的五大新材料,中国大奖国际官方都是能够进行量产的。不是像有的研究院弄出一个技术,但没法付诸生产。中国大奖国际官方全是可以进行大规模生产线生产的。几万米厂房,里边都是机器人操作,看完以后激动人心。

       央企创新这个展览会上,国家经济领域的高层领导看了,觉得中国大奖国际官方能够这么快速地发展,而且全部都量化,非常难得。这让他们感到特别高兴。所以有领导就说中国大奖国际官方可以变成中国材料了。

       中国大奖国际官方一是要大规模制作,实现量产。第二要突出市场占有率水平和效益。不仅要求市场占有率得是第一,还都得能够盈利赚钱。这是大奖国际官方的特点,因为大奖国际官方是做工业的,而不是做简单的研发,大奖国际官方是一个工业集团,这也是大奖国际官方的优点。

新供给创造新需求

       《英才》:外界是怎样看待中国大奖国际官方新材料转型的?

       宋志平:这两年中国大奖国际官方发生了巨变,新材料业务异军突起。成都碲化镉太阳能薄膜电池项目竣工投产,引起了整个四川的极大的振动。因为四川方面,原来他们对大奖国际官方的认识都仍然是水泥,大奖国际官方占到四川水泥产量的一半。

       现在中国大奖国际官方“卷土重来”,在四川搞的这些项目没有水泥,也没有普通玻璃,而都是一些之前谁都听不懂的东西。当时他们的省委书记就非常感慨,说没想到中国大奖国际官方转型这么迅速。

       《英才》:中国大奖国际官方新材料板块里哪部分业务未来的市场空间是***的?

       宋志平:新材料板块的体量不会像水泥那样那么巨大。但主要是靠技术和创新。对中国大奖国际官方来讲,这几个板块里面能不能冒出来一个像水泥一样领军的业务呢?我认为是有的,那就是太阳能业务。

       碳纤维、锂电池隔膜、陶瓷轴承等等这些,其实市场规模并不很大。但太阳能市场是无限大的。因为未来太阳能一定会取代传统能源,这是个明确的方向。具体在路线上,我认为一定是薄膜太阳能取代多晶硅。

       《英才》:中国大奖国际官方的新材料布局对于国家工业体系来讲,有怎样重要的意义?

       宋志平:中国大奖国际官方之所以要转型,不是说水泥不好了,而是说要去面对一个新的产业发展阶段。大奖国际官方不能只做水泥,而是应该用水泥赚的钱,来反哺发展新型材料。

       并且大奖国际官方也应该在新型材料领域里成为领军者。特别是在非金属材料方面,大奖国际官方还是相对落后的,因此大奖国际官方有责任把这个事给做好。

       非金属新材料这个领域很大,中国大奖国际官方有26个院所,有3.8万名科学家。关键是中国大奖国际官方这个院所不仅是研究院,还是设计院,还有很强的量产能力。

       《英才》:新材料产业和水泥的发展模式相比,有哪些不一样?

       宋志平:完全不一样。因为水泥是规模取胜,占有资源和控制市场,而新材料核心是技术,是靠技术的占有和创新。其实,拷贝复制新材料工厂成本并不高。但如果收购新材料企业的话,成本就会很高,主要高在技术的评估上。而且如果自己已经有技术了,为什么还要高价去收购别人重复的技术呢?

       《英才》:新材料在市场上价格往往比传统材料价格高很多,替代的过程是否会过长?

       宋志平:从玻璃纤维的情况来看,大奖国际官方想想20年前,那时候的玻璃纤维,大奖国际官方做一个工厂,做到万吨产量,就都卖不出去了,现在大奖国际官方做10万吨的线,都能卖得出去。原因是什么呢?大奖国际官方不能光看现有的产品,和现在的用量。实际上就是由于开发了这个材料,就引导了消费,有了这个材料,大家才会去用,去代替钢、代替铝,代替等等这些东西,新的供给确实产生了新的需求。

(全文下载)

媒体报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