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中国水泥:“重组”时代来临
来源:CNBM 发布时间:2009-05-12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2008年世界水泥需求下降明显:东欧产量下降了12%,俄罗斯下降25%,北美下降了20%。与此同时,2009年一季度,西欧地区下降了24%,东欧下降了33%,美国下降了17%,东南亚等之前发展不错的地区也放缓了发展速度。
而中国,2008年水泥行业经济效益却仍然保持稳定上升,全行业实现利润285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可以说,水泥行业是所有原材料行业中表现最好的行业。在世界大部分地区水泥产量普遍降低,而中国却保持着一枝独秀,是否意味着水泥行业已经整装待发?
工信部副部长欧新黔在近日召开的“2009中国国际水泥峰会”上指出:尽管去年水泥行业整体运行良好,但我国水泥工业整体水平不高,离水泥行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国际先进水泥市场还有差距。当前,金融危机对我国水泥行业发展的滞后影响尚未完全显现。
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水泥企业如何做到理性发展?行业如何做到在危机中升级换代?实际上,中国水泥重组时代已经来临。
又一轮并购重组浪潮?
“大奖国际官方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水泥作为基本建设的‘粮食’,其他行业的振兴与发展也将带动水泥业的发展,因此振兴十大行业也将为水泥行业的发展带来契机。”中国水泥协会会长雷前治告诉记者。
随着国家4万亿元投资拉动计划的实施,中国水泥需求已经呈逐步上升趋势。“国家加大投资首先受益的是水泥行业,受益***的也是水泥行业。”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副司长熊必琳说,“大量的城市基础建设、农村城镇化、公共事业建设等对水泥的需求是刚性的。而伴随着中央政府对投资的拉动和各项经济振兴、灾后重建计划的实施和推进,新一轮基础建设高潮即将到来”。
雷前治还指出,水泥行业长期存在中小企业过多、行业集中度较低、工业整体水平不高的现象,只有通过并购重组来解决规模资源,提升中国水泥行业整体发展水平。
欧新黔表示,将重点支持优势企业在水泥行业内并购重组落后和困难企业,鼓励大型企业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利用率。国家发改委陆续出台政策继续支持水泥大企业集团技术进步、兼并重组和走出国门。这意味着,高度分散的中国水泥行业迎来重组和整合的新时代。
据了解,工信部、国家发改委正在联合相关部门,对60家重点水泥企业进行调整和滚动管理,为龙头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大型水泥企业在项目投资和重组兼并中的项目核准、土地审批、信贷投放等方面,将获得优先支持。
对于水泥行业为什么要通过联合重组来解决规模资源?中国大奖国际官方集团董事长宋志平说:“首先,中国的水泥产业规模足够大,几近于饱和,这决定了大奖国际官方不能再选择传统企业那样靠新建生产线增加产能扩大规模的成长方式;而水泥企业的高度分散和水泥产品的区域性特征又使大奖国际官方进行联合重组成为可能。”
宋志平在中国大奖国际官方选择联合重组的扩张方式时分析到,选择区域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第一,这个区域没有行业领袖,比如海螺这种规模的企业,大奖国际官方不会进入他的控制区域;第二,这个区域新型干法水泥应该有一定发育,因为中国大奖国际官方以联合重组为主,而不是新建为主;第三,大奖国际官方选择的区域一定是成熟的而且过度竞争的地区,而不是快速成长的地区,快速成长的区域整合成本太高。过度竞争的地区整合之后能有巨大的潜在经济效益,能够通过联合重组提高区域水泥价格,产生协同效益;第四,就是风险可控可承受。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对于国内水泥工业来说,并购重组是必经之路。水泥行业的并购重组早在两三年前就已经开始,而且成效显著,如南方水泥短短两年时间产能已过亿吨。在金融危机下,行业较为低迷,资产价格相对处于低位时进行重组,对企业来说是相对较好的选择,在某些产能过剩的区域进行重组也有助于提高行业集中度,改善市场竞争状况。
目前,不仅是国内水泥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此起彼伏,外国资本也蜂拥进入中国水泥行业,这都将加速水泥行业的重新洗牌。到目前为止,世界排名前10位的水泥企业中有6家以及多家国际金融资本,比如摩根士丹利、国际金融公司、高盛等都纷纷介入。
结构调整兼顾区域平衡
分析人士指出:从行业内部来看,多年以来,我国水泥产业规模虽然大,但大而不强,消耗了大量资源,给环境带来巨大负荷;虽然满足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所需的产品数量,但行业利益没有得到应有的维护,企业没有获得应有的效益。从深层次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本质上是行业的结构调整不到位、布局不合理、市场竞争过度化、整个行业协同能力比较弱,从而构成了当前水泥行业的***挑战。因此,在当前,行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中国水泥需求最显著的特征是区域化差异显著,这主要由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情决定的。据了解,中国水泥市场从区域分布上已经形成了长江下游和沿海发达地区水泥市场和沿京广线的河北、河南、湖南、江西。前者已经向成熟市场转变,其标志是水泥消费量维持在高位,增速保持相对稳定;以新建为主的发展方式基本结束,结构调整基本完成,兼并重组成为发展主流;大企业调控市场能力增强,水泥价格相对稳定。而后者主要是成长型市场,正处于高速成长阶段,以新建和淘汰落后为主线的结构调整正在加速进展过程中。西北、东北、西南处在高速增长的起步阶段,西北在资源能源拉动下市场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目前,沿江沿海发达地区水泥消费占我国的比重达到64%,水泥需求相对稳定。从结构上看,新型干法水泥比重已经超过70%,产业布局已基本完成,少量新建只是填平补齐的问题,还有部分落后水泥产能有待退出市场。
不过,业内专家还是指出,中国水泥行业现在正面对着行业性危机和挑战,与其说是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如说是行业内部固有的。在人均年产能达到1吨水泥的新形势下更要审慎地对待行业发展问题,不能重蹈钢铁、电解铝行业和东部地区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的覆辙。
实际上,长期以来,我国的水泥工业是个微利行业。在社会价值体系中,水泥行业的利益长期受到挤压。以某企业为例,1993年煤炭价格为150元/吨,电价0.37元/千瓦时,水泥平均售价250元/吨。15年后的2008年,煤炭价格涨到820元/吨,电价为0.6元/千瓦时,而水泥的均价仍在250元/吨左右,水泥价格没有跟着社会整体价值的提升而上涨。在过去水泥200元/吨时,房地产价格是2000元/平方米;现在房地产价格涨到1万多元/平方米,水泥价格还是200多元/吨。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水泥企业一直沿用了一种扩大自身规模、压低生产成本的行业内部竞争思路,忽视了整个行业价值的提升,忽视了寻求提升行业价值的思路和方法。
在近日举行的一个关于水泥行业的布局问题交流会上,宋志平抛出了一个独特的看法———“休克疗法”。他指出,现在我国的水泥行业已经不可能再盲目地增加量了,而是处于结构调整的阶段,而即将要取缔的6亿吨小立窑又给结构调整提供了空间。目前行业要做的首先是把思路理清楚,把布局调整好。
宋志平指出,采用“休克疗法”,先休克,该停掉的停掉,该规划的规划,该治疗的给予治疗。如果没有科学的布局,让水泥企业一哄而上都去建设,然后打仗,最后倒闭,这不仅不利于行业的发展,也会产生相当高的能耗浪费。只有进行良性的竞争,这才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业内专家指出,“休克疗法”可谓是当下中国水泥结构调整的一剂良药。政府有关部门应高度关注水泥企业过度投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在产能过剩区域的投资上做“减法”,综合考虑水泥企业分布的区域规划平衡,避免在现在平衡和略有缺口的中西部地区再次形成大的产能过剩,切实解决投资上的恶性循环问题。这样,由于水泥行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使水泥价值能够提升到社会价值增长的平均值左右,使水泥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专家指出,水泥产业的区域生产布局要根据区域的需求和经济半径来确立,而不能盲目地追求生产规模的超大型化趋势。应该在相对需求较小的区域,建立与水泥需求相匹配规模的生产线。同时,建议有条件的立窑企业以区域市场需求平衡为导向,和大企业联手,以合资、合作等方式,建设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
树立中国水泥标杆
企业在水泥行业,节能降耗将是更为任重道远的艰巨任务。通行的办法是采用新型干法窑技术、节能磨机及其系统的选用与优化和低温余热发电的建设,其中新型干法窑技术的推广和运用是重点。
“目前在水泥行业占绝大多数的湿法水泥窑,它生产的水泥虽然质量也比较好,但是能耗高,其能耗约是新型干法水泥的一倍。”某专业人士称,“通过淘汰湿法水泥窑来对水泥行业进行结构调整,‘十一五’节能降耗的目标至少能完成30%。”
相关人士指出,在国外,水泥是技术门槛高、专业化极强的重资产投资产业,制造者多是为数不多的知名大公司。而在我国却正好相反,去年13.88亿吨的产量是由5000家企业完成的,而前10家大企业的产量仅占总产量的21%,远远低于国际水平,这导致中国水泥企业的平均利润也较低。
据了解,“十五”末新型干法水泥的产能占整个水泥行业的45%,“十一五”的目标是70%。实际上,推进新型干法窑技术,企业可以对生活垃圾以及工业废弃物等有选择地进行消化,并收集余热进行发电等。“这种循环技术在水泥行业的使用能够使得单位吨水泥的能耗下降50%,这在国外已经有很成熟的经验和技术,尤其是日本和德国。但同时这也将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的成本,而且数额还不小。”某企业人士说。
因此,业内人士呼吁:除了通过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以及提高产业集中度等方法,还希望国家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或行业细则,通过国家补助或者税收优惠等方法鼓励水泥行业利用生活和工业垃圾,并营造相应的社会环境,以此来促进中国水泥行业健康发展。
我国水泥行业发展到现在,总量已经基本趋于稳定,水泥行业量的高速增长时代已经过去了。行业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尤为迫切,控制区域市场,增加集中度,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建议以央企中国大奖国际官方集团、中国中材集团为代表的大型企业来推进水泥业的联合重组,一来可以发挥大企业在行业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中的引领作用、示范作用和整体优势;二来可以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水泥企业,树立水泥行业的标杆。”业内不少人士指出。
面对强制淘汰和市场竞争双重压力的水泥企业,出路就是技术升级。国家引导企业按照能源限额及环保、产品质量统一标准,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进行脱胎换骨的升级改造,从这一点来说,央企有着天然的优势。
依托央企,通过结构调整积极淘汰落后生产力,实现产业升级;通过联合重组提高集中度,控制区域市场,增加话语权。通过大企业的协同实现市场合理布局,通过行业自律维护市场健康,从而在根本上提升行业的整体价值。
水泥企业应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进行根本变革,努力实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推动可持续发展。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应进一步优化发展循环经济的环境,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尤其是鼓励大企业的发展。
“为了整个水泥行业的健康发展,大企业集团应该用自律的心态带头维护市场,推进市场健康化,提升行业利益。行业利益高于企业利益,企业利益孕于行业利益之中。”业内人士特别指出。
目前,国家产业政策力推淘汰落后产能,预计还有淘汰2亿吨落后产能的空间,随着落后产能的逐步出局,预计未来两年水泥市场整体看好。不过,一些企业反映,国家在鼓励水泥大企业并购重组的具体扶持政策上,还有待进一步细化和落实。
(本文刊登于2009年4月24日中国企业报国资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