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奖国际官方

责任传播

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构建:目的、原则、依据和框架模型

来源: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  发布时间:2011-07-05

        倡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时代潮流。作为企业实行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重要内容,构建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成为许多企业近年来建设社会责任推进体系的重点。

         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构建具有三个目的

        根据发起和实施主体的不同,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构建目的也不尽相同。总体而言,发起构建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主体可分为外部机构和企业自身。对于外部机构,构建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运用这一指标体系来对某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进行评价、审计或监督,发挥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导向功能,引导全社会企业以更加正确的理念、更加积极的态度和更加有效的方式来履行社会责任。对于企业自身,构建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目的就是要发挥指标体系的沟通功能、管理功能和考核功能,以实现与利益相关方更加有效地沟通,营造更加浓厚的履责氛围,推进企业全员、全面、全过程、全方位地履行社会责任。


        1、  1.11发挥指标体系的沟通功能,实现与利益相关方的有效沟通

        利益相关方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概念,了解和回应利益相关方的期望和要求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这要求企业必须加强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强化利益相关方沟通。要提高利益相关方沟通的有效性,不但要求企业针对各类利益相关方确定不同的信息披露内容,展现企业不同方面的履责绩效,明确回答他们各自所关心的问题,而且还要求企业必须将需要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内容以逻辑清晰、易于表达却又不失关键信息的方式予以展现,以避免利益相关方在大量凌乱的信息中难以甄别,难以有效地进行选择性接受。显然,按照企业社会责任沟通的需要,建立一套包括员工沟通指标、用户沟通指标、政府沟通指标、伙伴沟通指标、社区沟通指标等在内的逻辑清晰、科学合理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并以此作为企业与各利益相关方沟通内容的信息载体,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途径。

         2、  发挥指标体系的管理功能,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有效履行

        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可以分为履行活动和管理活动,其中管理活动是为了推进和落实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更好地去履行社会责任,因此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企业社会责任管理遵循通行的管理过程与方法,包括目标管理方法(management by objective)。企业社会责任的目标管理法要求企业将需实现的社会责任目标通过指标分解的方式层层分解到各部门、各业务单元和各岗位,成为部门、业务单元和员工社会责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得不同层级的管理者和员工都明确自己履行社会责任的详细内容和应该达到的目标,推进企业对履行社会责任的精细化管理。

        3、  发挥指标体系的考核功能,促进企业履责的有效保障与改进

        企业社会责任业绩考核首先要建立一套包括各岗位社会责任指标、各部门社会责任指标和各业务单元社会责任指标在内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通过运用这一指标体系进行企业社会责任业绩考核,不但可以强化每个岗位、每个部门、每个业务单元的责任意识,督促他们的履责行为,而且可以发现他们在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哪些指标或哪些内容上存在不足,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短板”,并依此采取措施进行改进,提升他们和企业整体的履责水平。

         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构建遵循七项原则

       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应能全面、真实地反映某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过程和绩效结果,能够有效地衡量某一企业管理自身运营对利益相关方和自然环境的影响的效果和效率。

        1、一致性原则

        所谓“一致性”原则,是指企业社会责任指标的选择应与指标体系的使用目的相一致,指标体系的构建为使用目的服务。从企业角度来看,根据功能作用的不同,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使用目的可以概括为顺畅沟通、利于管理和方便考核等三个方面。为此,在进行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构建时,必须依据这三个方面的目的不同选取相一致的、合适的指标,以真正发挥指标体系的功能。

        2、科学性(scientific)原则

         所谓“科学性”原则,是指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要建立在科学、客观的基础上,既能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本质内涵,较好地衡量企业管理自身运营对利益相关方和自然环境的影响的效果和效率,又要避免指标间的重叠,以使评价目标和评价指标有机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层次分明的整体。因此,所选取的指标必须概念清晰、含义明确,且有具体的科学内涵,测算方法标准,统计计算方法规范。

         3、系统性(systematic)原则

         所谓“系统性”原则,是指在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应以系统思维方式考虑企业与各利益相关方的关系以及企业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关系,所选择的指标应能系统地反映企业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关系。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本质上是要反映企业这一子系统对经济、社会、环境大系统的作用关系,并具体反映在企业对其它各子系统的作用结果。这要求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应覆盖面广,并按系统性要求综合反映企业行为对经济、社会、环境的作用效果,而在指标体系内各类指标应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4、全面性(comprehensive)原则

         所谓“全面性”原则,是指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应能全面并综合地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特征和状况。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相对比较丰富,包含的内容也比较广泛,涉及到经济责任、社会责任、环境责任等多个领域。而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来看,它通常也涉及到企业中的所有部门和所有岗位,并与企业运营的方方面面紧密相联。为此,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覆盖面要相对广泛,能够真正地反映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内涵。这要求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不但可以有效地体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结果绩效,而且能够较好地反映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绩效。

         5、可操作性(controllable)原则

         所谓“可操作性”原则,是指在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构建时,应充分考虑所涉及的指标在实践中便于获取,测算、统计和汇总上便于操作。也就是说,使用的指标在度量技术、投资和时间上应是可行的,可用准确可信的方法予以测算;同时,指标的数据采集应尽量节省成本,用最小的成本获得***的信息量。为此,在选择指标时应尽可能采用企业已有的财务报表、统计报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和指标,并使所选指标易于定量化。

         6、可比较性(comparable)原则

         所谓“可比较性”原则,是指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应该具有纵向可比性和横向可比性。纵向可比性意味着指标在时间维度上具有可比性,不同时点上的指标值可以进行比较,其目的是反映企业自身进步的情况;横向可比性意味着指标在企业与企业之间具有可比性,不同企业的指标值可以进行有意义的比较,其目的是通过与其它企业的对比来客观评价自身履行社会责任的水平。这就要求指标要有一定的规范性和延续性,所选取的指标要尽量与国际上通用的和已有的比较规范的指标靠近,这既利于横向比较,又易于采集数据,并保证了数据的延续性。

         7、持续性(continuous)原则

         所谓“持续性”原则,是指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所对应的工作内容应当是连续的而不是临时性的,指标的内容和要求应当有助于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企业社会责任工作不是短期的工作,而是需要企业长期重视和坚持的,社会责任指标所反映的企业各项工作也应当是长期的、持续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目标,社会责任指标的内容和要求也应当紧紧围绕这一目标,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

         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构建有四类依据

         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构建依据可以分为四类:国际公约、国内有关的法律法规或行业规范、国内外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或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和企业自身特点。

         1、国际公约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主流化的背景下,国际公约作为跨越国界、调整国际贸易行为的主要法律文件,对企业社会责任内容的普遍化、公平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几乎每一个企业社会责任领域都存在着大量的国际公约,包括核心公约以及补充性、实施性和专门性公约与议定书。这些国际公约中的部分公约,尤其是我国已经签署的公约,如国际人权公约、国际环境公约和国际劳动组织公约,是企业进行社会责任指标构建的基本依据之一。

         2、国内有关的法律法规或行业规范

         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是企业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对整个社会共同体和利益相关群体承担的一种义务。反过来也就是社会共同体与利益相关群体可以向企业主张的一种权利。正因如此,国内的法律规范(包括宪法、与社会责任领域密切相关的其它法律、行政性或地方性法规与规章、行政性规范性文件、司法判例或解释和行业规约等)是企业构建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必不可少的考量依据。

         3、国内外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或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如果说国际公约和国内有关的法律法规或行业规范是企业构建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硬性外部约束条件(依据),那么国内外有关企业社会责任或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则是企业构建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软性外部约束条件或参考规范体系。这些指导性文件多为国内外行业协会、民间组织或企业组织所制定,它们从某个领域或多个领域对企业应如何履行社会责任以及应履行哪些社会责任进行了规范,并在实践中逐步被企业所接受,从而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规范。根据企业社会责任或可持续发展指导文件的功能不同,可以将这些文件归纳为两类:一类是用来规范企业运营中责任行为的文件,如SA 8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OHSAS 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另一类是用来规范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或审计的文件,如全球报告倡议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

         4、企业自身特点

         从所有权结构来看,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的性质差异决定了社会对它们承担社会功能期望的不同,进而使得它们的功能定位和在社会中应承担的角色不同,并最终表现为它们在承担经济、社会、环境责任的范围和重点不一样。从行业性质来看,管制行业和非管制行业企业所面临的运营环境不一样,它们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差异(前者多为公用事业企业,后者多为非公用事业企业)也使得它们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有所不同,尤其是,不同行业性质的企业在提供产品或服务过程中对外部社会、环境产生的影响程度显著不同,这也致使它们在履行社会责任中关注的重点存在明显差异。从经营规模来看,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与中小企业受到公众关注的程度和对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环境影响程度有很大的差别,这使得它们履行社会责任的压力以及履行社会责任的意愿显著不同;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与中小企业在市场势力、资金实力、资源丰富程度以及社会资本大小等方面的差异明显,由此导致它们具有不同的履行社会责任能力;履行社会责任的意愿差异和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差异使得它们履行社会责任的范围显著不同,并最终表现为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容和方式上的明显差异。从区域环境来看,由于不同区域在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文化习俗、生态环境和政府等方面存在差别,因此处于这些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企业所应承担的具体责任内容必然不同。比如,处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与处于市场经济不发达甚至计划经济国家或地区的企业,它们在经济社会中的功能定位和目标不尽相同,后者需要承担更多的特殊角色,由此引起它们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边界和侧重点上也有所差异。

         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构建的框架模型

         企业社会责任本质上是一种有效管理企业运营对利益相关方和自然环境影响的行为。这里的有效管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限度地增加积极影响;二是***限度地减少消极影响;三是***限度地激发利益相关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就是说,对于每一利益相关方,企业都需要履行这三方面的责任纬度。这样,如下图所示,按利益相关方不同,大奖国际官方把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容分为对客户的责任、对股东的责任、对员工的责任、对环境的责任、对商业伙伴(债权人、竞争者、供应商、战略合作者)的责任、对政府的责任和对社会(公众、社区、社会团体)的责任,而对于每一个利益方的责任,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增加积极影响的行为活动、减少消极影响的行为活动、激发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行为活动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在以上模型基础上,大奖国际官方对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框架模型进行构建和分析。

         首先,企业对自己的社会责任工作表现由两部分内容构成:一是企业向各利益相关方履行责任的行为和结果表现,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表现;二是企业对推进履行社会责任活动的管理工作表现,即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表现。这样,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整体构成就由两部分构成:履行对利益相关方的责任表现和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表现。

         其次,根据利益相关方的不同,履行对利益相关方的责任表现进一步分解为对客户的履责表现、对股东的履责表现、对员工的履责表现、对环境的履责表现、对商业伙伴(债权人、竞争者、供应商、战略合作者)的履责表现、对政府的履责表现和对社会(公众、社区、社会团体)的履责表现。

         再次,企业对每一类利益相关方的履责表现,包括三个方面的评价内容:一是企业对每类利益相关方履行责任时是否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即制度建设情况;二是企业向每类利益相关方所承担的增加其积极影响(正外部性)的行为表现;三是企业向每类利益相关方所承担的减少其消极影响(负外部性)的行为表现。

         最后,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是推进企业履行对利益相关方责任的重要动力,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表现实际上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正如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中所强调的,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遵循法律法规、社会规范和商业道德,即企业必须合规,而这是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所要解决的最基础的问题;二是正如以上模型中所体现的,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能***限度地去激发每类利益相关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这也需要企业通过相应的责任管理体系来实现;三是当前的企业社会责任发展还不成熟,要实现企业全员、全面、全过程和全方位地履行社会责任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因此还需要通过建立相应的推进体系来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这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管理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这样,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表现就大体上包括两方面的评价内容:企业的合规表现和企业社会责任推进体系建设情况。 

 

以上内容仅代表文档来源方观点,与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无关